比农岛是一个隶属于马来西亚登嘉楼州瓜拉尼鲁斯县的离岸岛屿,占地203英亩,但只有12英亩,或等于该岛6%的地段是平地。该岛距离登嘉楼海岸线有35公里,附近也有热浪岛,可从士兆县的墨浪码头乘坐渡船约30分钟至该岛。比农岛在1978年到2005年期间曾被用来当作难民营,最高峰时期曾收容多达2万名越南籍难民。 1975年越南战争后,数以百万 …比农岛是一个隶属于马来西亚登嘉楼州瓜拉尼鲁斯县的离岸岛屿,占地203英亩,但只有12英亩,或等于该岛6%的地段是平地。该岛距离登嘉楼海岸线有35公里,附近也有热浪岛,可从士兆县的墨浪码头乘坐渡船约30分钟至该岛。比农岛在1978年到2005年期间曾被用来当作难民营,最高峰时期曾收容多达2万名越南籍难民。 1975年越南战争后,数以百万计的越南难民因不想被共产政权统治而逃离南越。根据联合国难民署估计,当时约有20万至40万的越南船民不幸死于海上。基于人道理由,当年5月第一批的47名越南难民正式被有关当局安顿在比农岛,马来西亚则人称他们是“船民”,这些人中其中不少还是专业人士和知识分子。1978年,马来西亚中央政府为了应付大量涌入的越南船民,议决与登嘉楼州政府租借该岛作为难民营,并禁止外人和渔夫进入该岛周边,居住于岛上的越南船民只有在获得第三国收容后才可以离开。联合国难民最高专员署也在当时耗资1亿8000万元,在岛上兴建各项硬件设备,其中包括发电屋、各式商店、学校、技能训练中心等。但此后抵达岛上的人数不断增加,使只有能力接待几千名难民的小岛,最高峰时期住着4万人。他们砍伐岛上的树木以搭建成木屋,当地的卫生条件不足,食水短缺,医疗设备简陋,甚至不少人患上了传染病。在恶劣的环境下,船民靠着简单的物资在当地建设家园,并耐心等待第三国如美国、法国和澳洲等的收留。直到1991年难民营关闭前,比农岛曾接待了超过25万名的难民。